印度為何竭力渲染“中國威脅論”?
2009-09-17 14:05:26
隨著中國的強大,“中國威脅論”的話題在國際上已屢見不鮮。炒作“中國威脅”最多的恐怕非印度莫屬。即使在中印邊界談判進行中,印度不僅不去營造友好的氛圍,反而把“中國威脅論”的調子提得更高,炒得更烈,給本來相安無事的兩國關系憑空蒙上濃濃的陰影。人們不免心生疑問,難道中國真的威脅到了印度了嗎?回答當然是否定的……
印度對中國或許存在認識誤區(qū)
最近,有關中國和印度之間一些不實的消息被某些媒體炒得沸沸揚揚。先是有所謂中國軍隊“入侵印度領土”的消息,接著又是什么“阿聯酋軍機被扣”的事件,更離奇的是,這些天據印度媒體竟報道說,兩周前,兩名印度邊防士兵被來自中國境內的子彈打傷。給人的感覺中印之間似乎沖突不斷。
事實果真如印度媒體所言嗎?答案是明確而否定的。外交部發(fā)言人姜瑜在10天內就連續(xù)兩次駁斥說,這類報道是“毫無根據”的。
那么,這種“毫無根據”的不實報道究竟出自何人,又出于何種用意,我們無從考證。但如果我們把眼光往之前看,就會發(fā)現,自從中印關系進入全面發(fā)展的新時期,伴隨著兩國各自的崛起,有關這兩個新興大國必然會互相構成威脅,成為戰(zhàn)略競爭對手,甚至會發(fā)生沖突的所謂“必然沖突論”就時常掛在西方一些戰(zhàn)略分析家和媒體的嘴邊。在這些人眼中,中印“必然沖突”的根源就在于兩國的所謂“體制不同”。當然,了解殖民歷史的人自然明白這種論調背后的玄機。
至于中印兩國關系的正確描述,我們不妨聽聽兩國的領導人是怎么說的。不久前,在俄羅斯舉行的“金磚四國”峰會期間,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會見印度總理辛格時說,中方一直從戰(zhàn)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出發(fā),堅定不移地推進中印睦鄰友好合作。辛格則表示,印度政府把印中關系置于最優(yōu)先的地位。印中兩國不是競爭對手,世界有足夠的空間讓印中兩國實現發(fā)展。
可見,所謂中印“必然沖突論”,如果不是故意挑撥兩國關系,至少也是認識上的誤區(qū)。中印互為鄰國,這是事實。就像印度俗語說的,鄰居是不會搬動的。而中印攜手合作,共同繁榮,這也是歷史賦予兩個文明古國互為鄰居的24億人民共同的責任。
媒體聲音反映權勢集團的態(tài)度
印度媒體都處于一些權勢集團的掌控下,因此印度媒體的對華態(tài)度往往是這些權勢集團的對華態(tài)度。這些集團的對華態(tài)度,還通過一些學者、專家的表述傳達出來。
最近,印度有一個比較有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在一個有數國大使參加的研討會上說,印度對1962年那場邊界沖突“難以忘卻”。他公開說,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印度面臨的最大威脅。而持這種觀點的人在印度上層甚至中層應該說都不在少數。
據我們的長期觀察,印度的權勢階層和中產階級在文化、社會聯系和實際利益上,都與西方國家特別是英國和富裕的英聯邦國家有著千絲萬縷聯系,他們自認為在制度上和文化上都屬于西方世界,并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為榮。從外交上,印度對南亞周邊國家常以老大自居,與東南亞、西亞、中東和中亞等在歷史上與印度有密切聯系的國家的交往,反而放在了次要地位。在文化上也并不認同與其他亞洲國家的聯系,許多人有嚴重的印度教大國沙文主義的思想。
近日,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首席部長來到中國,訪問了不少中國城市,并頻繁與當地政府官員和企業(yè)界交換意見,邀請中國企業(yè)到他的邦投資。在北京的一次與企業(yè)界見面會上,該部長遭到了中國企業(yè)界的質疑:如何看待印度給中國公民商務工作簽證一般要半年甚至一年等待期的問題,以及中資在印度遇到的種種難以解釋的問題。據說,場面一度較為尷尬,在場的印度新任駐華大使試圖打圓場。
看來,印度媒體與官方在對華問題上的某種協調和默契,已經對中印兩國關系產生了實質性的負面影響。國內一位印度問題專家認為,印度媒體在對華報道上應該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但遺憾的是某些印度媒體目前的表現很“短視”。
“大國之路”讓印度魂牽夢繞
姑且不論中國歷來奉行的是防御性國防戰(zhàn)略,單從喜馬拉雅山的天然阻隔,中國對印度也構不成致命威脅。在中國外交棋盤上,南亞遠不是戰(zhàn)略重點。中國在南亞的最大利益和關切是和平,“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的周邊政策,就是要在中國周邊營造和諧穩(wěn)定的周邊環(huán)境,保證中國經濟發(fā)展不受干擾。這恐怕連高談“中國威脅”的印度人也明白。
既然如此,那么印度為何還刻意渲染“中國威脅論”呢?我們認為,此皆源于其魂牽夢繞大國情結。印度首位總理尼赫魯在其《印度的發(fā)現》一書中寫道:“印度以它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就銷聲匿跡?!庇《葟牟浑[晦自己的野心,一直在為成為“有聲有色的大國”目標而努力。印度經歷了近百年的英國殖民統(tǒng)治,擺脫羈絆,追求自主一直是夢想。一九四七年八月十五日正式獨立后,由于國力有限且與宿敵巴基斯坦沖突不斷,印度大國夢始終難圓,不得不在大國陣營中徘徊。
接觸過印度的人都知道,印度從英國那里不僅繼承了西方的制度,而且還沿襲了英國人的狂妄自大。中國是印度最大鄰國,印度國民總是自覺與不自覺地把中國作為攀比和趕超的對象,面對中國的迅速崛起,印度的心理十分復雜,從開始的不愿意、不接受、不承認,到現在的威脅,都是這種矛盾心理的體現。
發(fā)展軍力才是印度背后的目的
近年來,印度在俄羅斯、美國的支持下,軍工技術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其核技術、空軍、海軍力量得到極大加強,陸上機動作戰(zhàn)能力和水平顯著提高。
回顧歷史,從核試驗,開發(fā)遠程導彈系統(tǒng)的“烈火”計劃,到大宗軍備采購,印度每次重大軍事舉措都是伴隨著渲染“中國威脅”而生的。美等西方大國普遍對中國崛起心存疑慮,印打中國牌發(fā)展軍事力量與西方制華、遏華政策不謀而合,可取得大國的支持。可見,“中國威脅”也是印度大力發(fā)展軍事力量的借口。
印度是一個多種因素縱橫交錯衍生出的怪胎?!笆澜缱畲蟮拿裰鲊摇迸c幾千年來形成的種姓制度并存,世界大國的野心與地位并不穩(wěn)固的地區(qū)大國實力交織,追求獨立自主的夢想與難以擺脫大國依附的現實反差,形成了印度人敏感、脆弱的復雜心理,也決定了其對外政策的多面性和多變性。
雖貴為迅速崛起的“金磚四國”之一,但要想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大國,印度從心理到政策都需要進行痛苦的變革,僅靠熱炒“中國威脅”是于事無補的。
印度對中國或許存在認識誤區(qū)
最近,有關中國和印度之間一些不實的消息被某些媒體炒得沸沸揚揚。先是有所謂中國軍隊“入侵印度領土”的消息,接著又是什么“阿聯酋軍機被扣”的事件,更離奇的是,這些天據印度媒體竟報道說,兩周前,兩名印度邊防士兵被來自中國境內的子彈打傷。給人的感覺中印之間似乎沖突不斷。
事實果真如印度媒體所言嗎?答案是明確而否定的。外交部發(fā)言人姜瑜在10天內就連續(xù)兩次駁斥說,這類報道是“毫無根據”的。
那么,這種“毫無根據”的不實報道究竟出自何人,又出于何種用意,我們無從考證。但如果我們把眼光往之前看,就會發(fā)現,自從中印關系進入全面發(fā)展的新時期,伴隨著兩國各自的崛起,有關這兩個新興大國必然會互相構成威脅,成為戰(zhàn)略競爭對手,甚至會發(fā)生沖突的所謂“必然沖突論”就時常掛在西方一些戰(zhàn)略分析家和媒體的嘴邊。在這些人眼中,中印“必然沖突”的根源就在于兩國的所謂“體制不同”。當然,了解殖民歷史的人自然明白這種論調背后的玄機。
至于中印兩國關系的正確描述,我們不妨聽聽兩國的領導人是怎么說的。不久前,在俄羅斯舉行的“金磚四國”峰會期間,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會見印度總理辛格時說,中方一直從戰(zhàn)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出發(fā),堅定不移地推進中印睦鄰友好合作。辛格則表示,印度政府把印中關系置于最優(yōu)先的地位。印中兩國不是競爭對手,世界有足夠的空間讓印中兩國實現發(fā)展。
可見,所謂中印“必然沖突論”,如果不是故意挑撥兩國關系,至少也是認識上的誤區(qū)。中印互為鄰國,這是事實。就像印度俗語說的,鄰居是不會搬動的。而中印攜手合作,共同繁榮,這也是歷史賦予兩個文明古國互為鄰居的24億人民共同的責任。
媒體聲音反映權勢集團的態(tài)度
印度媒體都處于一些權勢集團的掌控下,因此印度媒體的對華態(tài)度往往是這些權勢集團的對華態(tài)度。這些集團的對華態(tài)度,還通過一些學者、專家的表述傳達出來。
最近,印度有一個比較有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在一個有數國大使參加的研討會上說,印度對1962年那場邊界沖突“難以忘卻”。他公開說,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印度面臨的最大威脅。而持這種觀點的人在印度上層甚至中層應該說都不在少數。
據我們的長期觀察,印度的權勢階層和中產階級在文化、社會聯系和實際利益上,都與西方國家特別是英國和富裕的英聯邦國家有著千絲萬縷聯系,他們自認為在制度上和文化上都屬于西方世界,并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為榮。從外交上,印度對南亞周邊國家常以老大自居,與東南亞、西亞、中東和中亞等在歷史上與印度有密切聯系的國家的交往,反而放在了次要地位。在文化上也并不認同與其他亞洲國家的聯系,許多人有嚴重的印度教大國沙文主義的思想。
近日,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首席部長來到中國,訪問了不少中國城市,并頻繁與當地政府官員和企業(yè)界交換意見,邀請中國企業(yè)到他的邦投資。在北京的一次與企業(yè)界見面會上,該部長遭到了中國企業(yè)界的質疑:如何看待印度給中國公民商務工作簽證一般要半年甚至一年等待期的問題,以及中資在印度遇到的種種難以解釋的問題。據說,場面一度較為尷尬,在場的印度新任駐華大使試圖打圓場。
看來,印度媒體與官方在對華問題上的某種協調和默契,已經對中印兩國關系產生了實質性的負面影響。國內一位印度問題專家認為,印度媒體在對華報道上應該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但遺憾的是某些印度媒體目前的表現很“短視”。
“大國之路”讓印度魂牽夢繞
姑且不論中國歷來奉行的是防御性國防戰(zhàn)略,單從喜馬拉雅山的天然阻隔,中國對印度也構不成致命威脅。在中國外交棋盤上,南亞遠不是戰(zhàn)略重點。中國在南亞的最大利益和關切是和平,“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的周邊政策,就是要在中國周邊營造和諧穩(wěn)定的周邊環(huán)境,保證中國經濟發(fā)展不受干擾。這恐怕連高談“中國威脅”的印度人也明白。
既然如此,那么印度為何還刻意渲染“中國威脅論”呢?我們認為,此皆源于其魂牽夢繞大國情結。印度首位總理尼赫魯在其《印度的發(fā)現》一書中寫道:“印度以它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就銷聲匿跡?!庇《葟牟浑[晦自己的野心,一直在為成為“有聲有色的大國”目標而努力。印度經歷了近百年的英國殖民統(tǒng)治,擺脫羈絆,追求自主一直是夢想。一九四七年八月十五日正式獨立后,由于國力有限且與宿敵巴基斯坦沖突不斷,印度大國夢始終難圓,不得不在大國陣營中徘徊。
接觸過印度的人都知道,印度從英國那里不僅繼承了西方的制度,而且還沿襲了英國人的狂妄自大。中國是印度最大鄰國,印度國民總是自覺與不自覺地把中國作為攀比和趕超的對象,面對中國的迅速崛起,印度的心理十分復雜,從開始的不愿意、不接受、不承認,到現在的威脅,都是這種矛盾心理的體現。
發(fā)展軍力才是印度背后的目的
近年來,印度在俄羅斯、美國的支持下,軍工技術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其核技術、空軍、海軍力量得到極大加強,陸上機動作戰(zhàn)能力和水平顯著提高。
回顧歷史,從核試驗,開發(fā)遠程導彈系統(tǒng)的“烈火”計劃,到大宗軍備采購,印度每次重大軍事舉措都是伴隨著渲染“中國威脅”而生的。美等西方大國普遍對中國崛起心存疑慮,印打中國牌發(fā)展軍事力量與西方制華、遏華政策不謀而合,可取得大國的支持。可見,“中國威脅”也是印度大力發(fā)展軍事力量的借口。
印度是一個多種因素縱橫交錯衍生出的怪胎?!笆澜缱畲蟮拿裰鲊摇迸c幾千年來形成的種姓制度并存,世界大國的野心與地位并不穩(wěn)固的地區(qū)大國實力交織,追求獨立自主的夢想與難以擺脫大國依附的現實反差,形成了印度人敏感、脆弱的復雜心理,也決定了其對外政策的多面性和多變性。
雖貴為迅速崛起的“金磚四國”之一,但要想成為舉世公認的世界大國,印度從心理到政策都需要進行痛苦的變革,僅靠熱炒“中國威脅”是于事無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