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得真和平!
2010-12-13 14:28:58 來源:文/亞博聯(lián)合咨詢
孔子和平獎有主
諾貝爾和平獎頒獎禮前夕,北京搶閘舉行首屆"孔子和平獎"頒獎禮,其中,獎項共有八名提名人,包括微軟創(chuàng)辦人比爾蓋茲、南非前總統(tǒng)曼德拉、美國前總統(tǒng)卡達、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zhàn)、班禪喇嘛等,而評委會最終選出連戰(zhàn)為得獎者,認為他在兩岸交流溝通上貢獻良多、有功于臺海和平。
消息不僅"震撼"各界,連獲獎的連戰(zhàn)本人亦表現(xiàn)錯愕??鬃雍推姜勗u委會主席譚長流表示,該組織并非政府機構,但承認與文化部密切合作。至于獎項的創(chuàng)設時間、評選流程、評委身份,則概無回應。
那么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據(jù)悉,在上月15日,《人民日報》旗下的《環(huán)球時報》在"國際論壇"刊文,呼吁稱"中國要設立孔子和平獎","要爭奪話語權",并要在全球范圍內(nèi)展開評比和篩選,選出真正的和平獎獲得者。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環(huán)球時報》的呼吁后,果然有民間人士在短時間內(nèi)籌備好頒發(fā)"孔子和平獎"。據(jù)"孔子和平獎"評獎委員會主席譚長流則說,該獎已經(jīng)籌備了一段時間,成員來自民間的學術及思想界。
附:
設立背景:中國是和平的象征、有十幾億人口,于世界和平問題上應有更大話語權。因此中國人要重新建構具東方理念的和平獎,基于孔子"和為貴」的思想精神,因此命名──孔子和平獎。
得獎條件:為人類和平有巔峰性貢獻、以和平思想影響世界人民等。
評選辦法:網(wǎng)民投票初選,評委會最后審定。
頒發(fā)日期:每年9月的世界和平日(但首屆于12月9日)
獎座:造型為代表和平的白鴿
獎金:10萬元人民幣
資料來源:孔子和平獎評委會
連戰(zhàn)得獎實至名歸
二千五百多年前,在"春秋無義戰(zhàn)"背景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宣揚仁愛和平理念,構成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今天,以孔子命名的和平獎頒給連戰(zhàn),相信許多人都會覺得合適。
猶記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后,開頭以"反攻大陸"作為"國策",大陸也磨拳擦掌,叫喊"一定要解放臺灣";整個五、六十年代,臺海海戰(zhàn)、空戰(zhàn)、炮戰(zhàn)不斷;到了八十年代初,"葉九條"宣布后,大陸逐漸出臺了"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方針,而臺灣亦提出"以三民主義統(tǒng)一中國"口號。
李登輝主政初期,"汪辜會談"達成"九二共識",兩岸關系初露曙光??上?,李登輝執(zhí)政末期,公然拋出"兩國論",令兩岸關系趨于惡化。二○○○年,民進黨陳水扁上臺,由"一邊一國論"到"去蔣化"、"去中國化",掀起"法理臺獨"惡浪,兩岸關系陰霾密布,劍拔弩張。
二○○五年四月,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的連戰(zhàn)冒著被臺獨勢力誣為"賣臺」的風險,毅然訪問大陸,實現(xiàn)了兩岸對峙五十六年來國共領導人的第一次握手。"胡連會"達成了五點和平愿景,開啟了兩岸和平發(fā)展的新紀元!
連戰(zhàn)的和平之旅,使大陸十三億同胞和臺灣二千三百萬同胞免于兵戎相見,化干戈為玉帛,香港也免受池魚之殃,善莫大焉!孔子和平獎頒授給他,可謂實至名歸!
中國喊出的價值標準
誠然,對此,社會上肯定充滿不屑與嘲笑的聲音。有人指出,中國不滿諾貝爾委員會政治化,倉卒自創(chuàng)獎項抗衡。
比如,中國在周二表示,有百多個國家和組織支持中國反對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劉曉波的立場。挪威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當?shù)貢r間7日表示,中國等共19個來自亞洲、中東、北非、中南美等國家拒絕了參加儀式的邀請,表示將缺席;日、美和部分歐洲國家共44個國家表示將出席;阿爾及利亞和斯里蘭卡目前還未表明是否出席。該委員會稱19個國家缺席出于"種種原因"。除中國外,表示缺席的有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哥倫比亞、突尼斯、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塞爾維亞、伊拉克、伊朗、越南、阿富汗、委內(nèi)瑞拉、菲律賓、埃及、蘇丹、烏克蘭、古巴、摩洛哥。
其實,這正反應現(xiàn)在諾貝爾和平獎價值標準的淪喪。
用一種政治制度形成一種對事物的基本判斷,然后以此觀點作為評獎依據(jù)。這就是當代諾貝爾獎產(chǎn)生的主要因素。而這種因素,將導致諾貝爾獎失去褒獎學術成就的價值和設立的本來意義。
眾所周知,諾貝爾獎的設立和其獎勵范圍是沒有國界的,旨在對推動科技進步的學者一種激勵。正是其宗旨基于學術性,才成為學術界的最高榮譽。而正是其頒獎范圍的跨國界性,才在眾多的獎項范圍內(nèi)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力,并逐步演繹成一種全球意義的傳奇。
其實,世界范圍內(nèi)由政黨或是一種政治制度操縱的獎項很多,正因為有濃烈的政治化,這些獎項才逐步淡化了其學術價值的本來意義,成為政治在某些方面要發(fā)揮的功能和工具,成為政治的一種聲音。而這些獎項如其的幕后老板一樣,只成了一個獨幕劇。當獨幕劇謝場時,這個獎項也就失去了普世的價值。
當然,任何的政治制度都有其普世的價值,也有其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生存的空間,那怕只是一個人的政治理想,只要其形成一種制度,就具備了普世的價值。
諾貝爾獎有很明確的定義,宗旨就深刻地體現(xiàn)出為世界和平,為學術尊嚴而產(chǎn)生頒發(fā)獎項條件的原理。如果將其用于普及和推廣政治觀念方面,顯然背離了諾貝爾獎項設置的宗旨,因為諾貝爾獎的評獎條件上已附加了某種政治方面上的功利性因素,或成為某種政治制度的闡釋和某個政治集團的聲音。而這,不是學術價值,不具有學術理念。學術沒有政治性,學術的獎勵也不存在政治性,這才是學術價值的表現(xiàn)。
因此,中國需要自己的和平獎,需要對自身文化理念的傳承與表達。
所以,我們不應該競爭,沒必要對抗諾獎,但我們應該嘗試設立另一個標準。諾獎不是個不容我們質疑的神圣事物。每個人都有權爭議是或非。目前孔子和平獎還需要逐步發(fā)展,我們希望,人們將會相信,這個獎富有全球意義。
? 儒家熱的糾葛與誤解
孔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仁義"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guī)范:"克己復禮為仁"。對于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態(tài)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chuàng)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diào)"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并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后,孔子學說成為兩千余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tǒng),影響極大。
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fā)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儒家思想在東亞各國都有廣泛的影響。儒家學說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經(jīng)典不僅是思想統(tǒng)治工具,同時也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保存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chǎn)。儒家學說不僅在中國,在東亞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學和漢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樣,很早就傳播到周圍國家,并對那里的思想和文化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在韓國和日本,倫理和禮儀都受到了儒家仁、義、禮等觀點的影響,至今都還很明顯的。
在韓國,信奉各種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倫理道德上卻以儒家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韓國社會后,各種社會問題有所增加,但是韓國政府以儒家思想的倫理道德作為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的制約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在朝鮮,早在公元1世紀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誦《詩經(jīng)》和《春秋》等儒家典籍,這說明儒學早已傳入朝鮮。三國時期,統(tǒng)治階級非常重視儒學,把它視為維護秩序、加強王權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種措施加以引進和推廣。
南北朝時代,程朱理學傳入日本,受到統(tǒng)治階級的重視。但由于佛教的影響,儒學未能取得優(yōu)勢地位。只是到了德川時代,適應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需要,儒學(朱子學)才擺脫了佛教的壓制,達到空前繁榮的極盛時代。
儒學在越南文化中也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13-14世紀之交,越南人以漢字為素材,運用形聲、會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創(chuàng)制了越南民族文字,稱為"字喃"。此后,中國儒家典籍大量傳入越南。宋元時期,越南刊刻過不少儒家經(jīng)典和漢譯佛經(jīng)。出現(xiàn)了不少明經(jīng)的儒家學者。15世紀初,明成祖曾下詔,以禮敦致越南各方面人才到中國來,其中包括明經(jīng)博學的儒學者。可見儒學在越南的影響之深。
對歐洲的影響。有學者認為,儒家學說推動了歐洲近代啟蒙運動,以伏爾泰、狄德羅、盧梭、洛克、休謨、魁奈、霍爾巴赫、萊布尼茨等人為代表的西方近代啟蒙先驅吸取孔孟學說,打破歐洲封建世襲和神學統(tǒng)治,催生發(fā)展了自由觀、平等觀、民主觀、人權觀、博愛觀、理性觀、無神論觀等現(xiàn)代觀念,促進了人文、政治、經(jīng)濟、社會乃至科學等方面學說的發(fā)展。
儒家、孔子在近幾年成為矚目的焦點。
然而,1970的儒家熱值得警醒。1970年的儒家熱,在十余年內(nèi)就開始退潮的背景。而1990年的日本經(jīng)濟泡沫、1997年的金融風暴,則瓦解了整個熱潮的現(xiàn)實基礎;更關鍵的是,西方對于這個議題一知半解。
簡單的說,1970年的儒家熱,是誤解之下的產(chǎn)物:西方誤解東亞、東亞誤解自身的狀況。因此,如今如果發(fā)展方向不變,在缺乏動力的情形下,這波的儒家熱,可能會退化成"中文學習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