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步入被計劃的市場經濟

2011-06-29 12:18:56    來源:亞太博宇

奧巴馬試圖利用一切美國國內外的行政手段實現經濟增長和民意支持率提高,撤退了阿富汗美軍以增加國內支持率,慫恿東南亞軍事活動為軍火商人買橋鋪路,動用儲備石油以干預全球石油價格變動……

美國外貿干預70%軍火有計劃地流入亞洲

美國國防部官員本月中旬宣布,2011財政年度美國出口軍售目標為461億美元。這個數字幾乎比上一財年美國實際軍售額翻了一番。據披露,美國軍火輸出相對集中于中東、東亞、南亞和拉美地區(qū),因為這些地區(qū)是民族矛盾集中、地區(qū)局勢存在潛在沖突的熱點地區(qū)。有70%的美國軍火流入亞洲。

今年3月7日消息,菲律賓新任武裝部隊參謀總長愛德華多·奧萬中將宣布,菲軍方已從美國購買了一艘大型"漢密爾頓"級巡防艦。由于該艦的排水量達到3000噸以上,且搭載了美國海軍通用的直升機,因此戰(zhàn)斗力已經達到護衛(wèi)艦的水平。而且在菲律賓破舊的海軍艦艇中,該艦無疑會"鶴立雞群"。

菲律賓海軍艦船老化嚴重。目前菲海軍艦隊主要由一系列美軍退役戰(zhàn)艦組成,其中包括一艘二戰(zhàn)期間下水的"坎農"級護衛(wèi)艦"拉賈·胡馬邦"號。該艦滿載排水量1750噸,裝3門76毫米炮,是菲律賓海軍目前最大、火力最強的戰(zhàn)艦,也是目前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戰(zhàn)艦之一。新巡防艦將取代"坎農"級護衛(wèi)艦"拉賈·胡馬邦"號。

在長時間不重視海軍艦艇和裝備發(fā)展后,菲律賓突然購入一艘較為現代化的美國巡防艦,背后美國的慫恿是無需多說了。表面上看是美國在東南亞進一步制衡了中國,其實是奧巴馬給美國軍火商又開辟了一條新銷路。站在經濟學角度來說,美國正在逐步形成維護利益組織的計劃經濟。

美國農業(yè)背后也是被計劃當中

美國的農業(yè)模式雖然是"大型現代化農場與眾多家庭農場"和機械化作業(yè),但卻是"計劃經濟"模式,中國是斷斷不可學的。要知道,搞"計劃經濟"就是走回頭路,那是"死路一條"的。

美國農場主的農場土地雖然都是農場主私有的,土地產出的農作物也都是農場主私有的。但是,美國的農業(yè)生產模式,確確實實就是計劃經濟模式。大家都知道,我國目前的土地所有制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土地的所有權仍然是國家或集體的,農民來承包,獲得經營權,上繳給所有者(國家或集體)一定的承包費用。國家或集體擁有土地的所有權,實際耕種的農民和種X大戶擁有土地的經營權。只要種的東西不違法,土地上種什么東西,決定權是在實際耕種的農民和種X大戶手里的。

美國農場主的農場土地,其所有制也是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不過正好相反:農場主擁有土地的所有權,土地上種什么東西的決定權卻是在國家手里的!

比如,某人從一個農場主那里買下了耕地,成為了新的農場主。原先的農場主種的是小麥,此人覺得小麥不賺錢,決定改種玉米。那么,他就必須向國家申請,得到批準之后,才能改種玉米。種了幾年之后,此人覺得還是種小麥好,于是又必須向國家申請,得到批準之后,才能又重新種小麥。

有人看了之后肯定要懵了:我在自己擁有所有權的土地上種東西,種的又不是鴉片海洛因之類的違法農作物,怎么還要政府批準?

這事其實也是來自歷史的教訓,上課的教師就是那只"看不見的手"。美國的機械化農業(yè),勞動生產率和畝產量是很高的。記得以前看過資料介紹說,如果美國的耕地都開動全力耕種,那么可以養(yǎng)活美洲大陸所有的人。但是,這樣一來,必然導致糧食供給突然提高,價格就會下跌。

設想只種小麥和玉米這兩種作物。從價格來看,一定量的小麥總是可以找到另外一定量的玉米來"等價"的。但是,小麥有小麥的用途,玉米有玉米的用途,有些用途可以互相代替,有些用途卻是不能互相代替的。實際上,小麥是美國人的主食,而玉米主要是用來喂牲口的。當然,美國人也偶爾吃玉米制作的食品,但是要把玉米改成主食,那是不大可能的。因此,這兩種作物的年需求量相對而言是比較穩(wěn)定的,平均而言,全國對小麥和玉米的年需求量是各有一個大致的數目的。

如果去年種小麥的很多農場主突然決定今年改種玉米,通常就一定會出現小麥突然減產而玉米突然增產,從而出現小麥價格暴漲而玉米可能就賣不出去的現象。"看不見的手"給出的歷史教訓表明,坐視這種"市場經濟自發(fā)波動"結果的發(fā)生,不但會導致供求關系的困難,還會引發(fā)投機風潮。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國家進行全國"統(tǒng)籌",以確保兩種作物的產量都能大致維持滿足需求。一個有效的解決辦法,就是上面說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農場主擁有土地的所有權,但是如果要改變耕種的作物,必須得到政府的批準才行。政府則可以通過對各塊土地耕種不同作物的畝產量的歷史數據進行分析,以此作為做出批準與不批準的依據,以便盡量維持各種糧食的供求關系的穩(wěn)定。

因此,美國的農業(yè)生產模式實質上是計劃經濟模式,中國是萬萬不能學的,那是走回頭路,屬于"死路一條"的。

奧巴馬加重行政干預經濟

奧巴馬希望通過打壓油價獲取選民的支持,扶持脆弱的經濟復蘇,從而令這項行動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事實上,美國民主黨政府總是傾向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而在經濟危機爆發(fā)后上臺的奧巴馬總統(tǒng)更是如此。奧巴馬相信炒家加劇了油價上漲。在今年4月,他下令組建一個特別工作組調查市場操縱現象,最終指控三家石油交易商在2008年投機炒作國際原油、操縱油價。不過,即使目前市場上存在大量的投機,很大程度上也是由美國量化寬松的政策所鼓勵的,而這一政策正是奧巴馬政府干預經濟的主要手段。

但是,美國改變了IEA的傳統(tǒng)。在最近一個時期,美國官員頻繁前去沙特商議抑制油價上漲的方案,比如增加產量,而另外流行的版本是,美國從戰(zhàn)略儲備中拿出部分輕質原油提供給歐洲煉油企業(yè),沙特則以低于國際市場的"折扣價"將重質原油賣給美國。顯然,沙特不會同意喪權辱國的"打折",而其在本月初在OPEC提出的增產計劃也被伊朗組織的聯盟拒絕了。沙特被迫宣稱獨自增產以滿足美國的要求。

這意味著奧巴馬打壓油價的努力正在摧毀IEA的原則,分裂OPEC并制造了這兩大國際組織的對立。因為,OPEC認為IEA釋放緊急原油庫存的決定是不合理的,市場上的原油并不短缺,這樣做的目的不過是為了打擊油價的政治游戲。這一系列的變化可能給國際石油市場帶來長期的不確定性,而投機資本可能利用這種風險加強市場的波動程度。

一系列數據顯示美國的復蘇正在停滯,根據多項研究表明,二戰(zhàn)后美國11次經濟衰退中,有10次與油價波動有關。在美國通脹正在抬頭而復蘇無望的狀態(tài)下,奧巴馬對于油價上漲的警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應該承認,石油與大宗商品強烈的金融屬性導致的價格上漲,正是因為美元的貶值政策所致。因此,美國應該停止量化寬松的救市政策,通過結構調整與市場調節(jié)完成經濟的重構,但是,奧巴馬的干預意愿引起的一系列反應正讓他陷入"干預"的漩渦,不斷地制造問題并越加依賴干預,并將世界經濟拖入新的危機。

誰也說不清美國經濟疲軟的具體成因

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22日宣布,決定撤回自上任以來陸續(xù)增派阿富汗的3.3萬部隊。很多分析認為,奧巴馬主要基于2012年總統(tǒng)大選的政治考慮。

因為,大批美軍士兵的回國,有望為奧巴馬競選連任總統(tǒng)加分。

奧巴馬的這一政治算盤能否實現,一個必要的前提是阿富汗戰(zhàn)場局勢的穩(wěn)定或改善。如果在大批美軍收拾行囊回國的時候,阿富汗戰(zhàn)場的形勢卻出現逆轉和惡化,奧巴馬將因此承受新的壓力,反對其撤軍計劃的人將因此指責其只顧個人政治利益,而忽視了戰(zhàn)場現實;這份撤軍計劃也將因此成為奧巴馬不得不面對的一項負資產。有鑒于此,可以說,奧巴馬的撤軍計劃實際上蘊藏著不小的風險,是奧巴馬的一次政治賭博。

不過,對奧巴馬來說,這項政治風險尚可承受。在2012年總統(tǒng)大選的選戰(zhàn)中,阿富汗并不是主戰(zhàn)場,撤軍問題和其他外交問題也基本不會是主要議題;2012年美國總統(tǒng)選戰(zhàn)的主戰(zhàn)場和主要議題只會是經濟問題。
奧巴馬能夠當選總統(tǒng),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民眾期望這個新面孔能夠帶領美國走出金融危機,實現經濟復蘇,但在就任總統(tǒng)兩年半后,奧巴馬并未能做到這一點。眼下,美國經濟持續(xù)低迷,失業(yè)率長期在高位徘徊,這才是奧巴馬競選連任成功的最大威脅。在"基地"頭目本·拉丹被擊斃后,奧巴馬的支持率一度升至60%,但近日的民意調查顯示,希望奧巴馬連任的人首次跌破50%。這其中,經濟上的低迷是主要原因。

如果到明年夏季,美國經濟依然維持現狀,尤其是高失業(yè)率問題如果未能有所改善,奧巴馬的連任前途將遭遇極大的政治風險。

不過,奧巴馬需要面對的問題,共和黨總統(tǒng)候選人同樣無可逃避。已經宣布競選總統(tǒng)的9位共和黨候選人,也都要為解決美國經濟低迷問題給出答案。這絕非易事。畢竟,就連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本·伯南克也說,不清楚美國經濟為何持續(xù)疲軟。其實很簡單,因為這是美國在過渡到有計劃的市場經濟當中的轉型期存在嚴重的不成熟。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