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儲蓄源于對饑荒的集體“記憶”
2011-10-13 13:16:37 來源:亞太博宇
有人說,中國的高儲蓄源于對饑荒的記憶。問題是,這種對于饑荒的集體"記憶"是否已經成為了中國人儲蓄的本能呢?如果不是本能,那么擴大內需就有希望,一旦建立了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老百姓就敢于花錢。如果是本能,那么即便是有醫(yī)療、教育、住房的保障,中國人也照樣會維持高儲蓄率?;蛟S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的人能像中國人那樣儲存那么多錢。從整體經濟來看,中國人的儲蓄額比國內生產總值的一半還多,即達到年經濟總量的50%以上。多年來,對于中國人為什么要存那么多錢有過很多種說法。有分析認為,中國人頭腦中設定有一個儲蓄額度目標,只有實現(xiàn)了這個目標,才能買得起房子,看得起病,孩子才上得起學。所以,當排除通脹因素之后,盡管銀行給出的利息并不如意,但他們還是會多存錢。很多人想改變傳統(tǒng)的存錢習慣,找到合適的投資渠道,跑贏CPI,但現(xiàn)實中卻不容易找到。實際上,中國人的儲蓄與國際上的標準模式"兩頭低,中間高"正好相反,即年輕家庭和即將退休的人存款率很高,而40歲上下的人存款最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中國,醫(yī)療保險、退休養(yǎng)老、失業(yè)保險、社會保障、消費者金融品種等等都還很欠缺,許多人對未來充滿了擔憂,在這種情況下當然不敢不多存錢。由此可見,中國人儲蓄成癮實屬無奈。許多人或許明白,把錢放到銀行里,對于自己來說并不劃算。而參與其他投資又深感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80后、90后向美國人學習,與其把錢存起來,不斷貶值,還不如將錢花掉,及時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