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地運用“民意”顯然有助于中國外交走向成熟
2005-03-31 11:05:43 來源:亞太博宇
在日本爭取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問題上,與民眾強烈的感情比較起來,中國政府的政策更趨理性和理智,關鍵是如何尋找到民意與政策的結合點,但民間的作用不可避免。征集百萬華人反對日本成為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簽名,本是最初發(fā)起者的心愿。而短短幾天下來,已有突破千萬的中國網(wǎng)民響應了這一號召。對此,中國外交學院副院長曲星則明確指出,民意是會影響外交決策的,尤其是新一代領導人強調(diào)外交為民,民眾對日本的反感情緒是外交決策一定會考慮的因素。如果說日本因為安南的講話歡欣鼓舞,志在必得的話,那么為時還太早。據(jù)分析,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的格局,是反法西斯國家在“二戰(zhàn)”勝利后確立的。這種安全機制經(jīng)過幾十年的運轉,已經(jīng)達到了較為平衡的狀態(tài)。美國作為機制的設計者,內(nèi)心深處真的愿意打破這種平衡嗎?分析員認為,美國的目的在于鼓動中日兩大強國相爭以從中漁利。從目前情況看,無論中國是否支持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日本都不會改變對華不友好態(tài)度,并且會在政治上繼續(xù)與美國保持高度一致。因此,美國明確支持日本進入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明顯是“將了中國一軍”。中國政府如果在國際外交場合簡單地對此說“不”,則面臨較強的外部壓力。另一方面,中國國內(nèi)民眾對日本右翼的瘋狂反華行為已經(jīng)越來越反感,網(wǎng)民簽名運動顯然為政府在外交場合作出反擊贏得了相當主動。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的今天,“民意”的力量是不可限量的,只要運用得當,完全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進而言之,今后中國政府在處理重大國際問題時,應該力求恰到好處地運用“民意牌”。(A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