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難”,其實并不太難

2010-06-22 10:47:14    

5月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長稍有回落跡象,通脹續(xù)升而樓市開始降溫,同時出口增長急升但也料將見頂回落。種種情況均未顯示有重大變局出現,歐債危機影響未至,許多擔心前景會嚴重惡化的觀點,暫時來看均屬夸大,故亦暫無必要大幅調整政策,只須對施政效果密切注視。

■中國有“過渡優(yōu)勢”

近期溫家寶總理指國內外情況復雜,帶來了經濟調控的“兩難”問題。這對政府決策確是個挑戰(zhàn),還引發(fā)了關于當前中國經濟面對的政策矛盾的熱議。對各種問題確須小心分析理解,從而找出根本及科學的解決之道,在歐債危機沖擊浪到來之際,正確施政尤其重要。

從理論上看,政府施政從來要兼顧不同利益不同需要,并要求達至多項目標,因此說“兩難”已是簡單化了,實際上是“多難”。但這也是施政的正常狀態(tài),“多難”長期存在,只是其嚴重性及矛盾的尖銳性會隨著時空及形勢而變,有強有弱。在國際危機頻發(fā)及本國高速發(fā)展下,中國的施政“多難”問題理應較大,矛盾也應較深。另一方面,中國作為過渡經濟,兼有計劃與市場機制的特點,調控手段選擇較多,在改革中的體制因尚未成熟而較靈活可塑,也有助應對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這可稱為“過渡優(yōu)勢”,與相對落后追趕先進的“后發(fā)優(yōu)勢”一道,令中國在應對危機沖擊時能脫穎而出,于全球經濟體中表現較優(yōu)。

家家有本難念經,中國經濟調控面對“兩難”,歐美日等發(fā)達國和不少新興經濟體同樣各有“兩難”,且其難度每比中國更甚。新興經濟中即使俄、印、巴等其它金磚國家,在次按危機中均飽受打擊,甚至有人建議把俄國剔除出金磚之外,可見影響之深。發(fā)達國家現時情況更糟:要在復蘇未穩(wěn)時大力收緊財政,中國應慶幸不必面對如此高難度的政策挑戰(zhàn)。總之,評估中國的“兩難”問題時必須有充分的國際視野,才可恰當地作出結論:對問題既要高度重視認真應對,卻也要避免盲目夸大。

■以科學決策解“兩難”

解決“兩難”問題務必有科學的決策方法。首先,決策必須符合公平公正及高效原則,對各方利益有恰當平衡,而在功能及操作上要有良好效益,這樣才可得到廣泛接受并及早見效。為求高效,最根本者是要尊重市場規(guī)律。第二是要對癥下藥,對癥狀及藥性均要有深切了解,使藥能用得其所。因此對問題及目標要分別緩急主次,對調控手段要分別特性及輕重,再采取組合拳方式,使用多元手段針對多元目標多種問題,并由優(yōu)化手段組合與分工,來達至最大最快的效益。

[打印] [關閉] [返回頂部]